我国已知蝗虫在900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约60余种。对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较大为害的蝗虫主要有东亚飞蝗、稻蝗、蔗蝗和尖翅蝗等。根据我国几千年来史籍的记载,造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
飞蝗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泛的蝗虫,已知有10亚种,其分布遍及欧、亚、非、澳四大洲。我国有3个亚种: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区,西藏飞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区的许多河谷与湖泊沿岸地区。
近年蝗虫发生活跃,国内外均有此起彼伏猖獗发生的严重情景,蝗虫再猖獗的形成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形成蝗灾的主要蝗种具有繁殖速度快、生殖后代多、食性广、食量大、扩散迁飞能力强等生理学和生态学特性。东亚飞蝗一年可发生2-4代,雌雄飞蝗交配后的雌性成虫每代可产卵多次,一般一生可产卵4-5块,最多可产12块,每块一般含50-80粒卵,一生平均产卵总数在300-400粒。还应指出,东亚飞蝗和沙漠蝗均能孤雌生殖,即雌蝗不经交配亦能产卵,孵化的后代均为雌性,其成虫可交配产卵或继续进行孤雌生殖。东亚飞蝗的食料植物约20多种,一生食量约60-80g,成虫期食量为蝻期的3-7倍。其蝻群可做短距离扩散,群居型和散居型的成虫均可做长距离的迁飞。
2. 世界性和区域性气候异常、旱涝频繁、水利工程兴衰不当或突变等,会有利于某些蝗虫适生条件的生成、存在或重现,草场管理不善、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以及人类不适宜利用土地资源等不当活动,均有利于某些农牧交错区的蝗虫猖獗发生。
3. 全球气候变暖,春季气温回暖早,夏季炎热,冬季暖冬,致使蝗卵越冬死亡率低,蝗蝻发生期普遍提早,东亚飞蝗发生世代有北移趋势。
4. 对蝗情、水情、旱情和气候变化动态发展的侦查监测有所忽视、掌握不足、不及时、甚至失误,均对蝗害治理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蝗虫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可通过光诱以及特异性引诱方式,采集与分析计算蝗虫种群密度、龄期特征等信息,自动拍照、识别,可识别常见林草蝗虫,实现对固定监测点蝗虫信息的采集和分析。
5. 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的流量变化(流量大小、持续时间长短、水位涨落、淹滩面积等)与断流变化(时间频繁、早晚、河段长短等)以及蝗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沿海的水位涨落等,均对飞蝗发生区的范围大小、发生密度的多寡有极显著的相关与影响。
综上所述,展望未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黄淮海三大水系的旱涝灾害的存在以及广大牧区和农牧交错区各季草场不合理人为活动的存在,飞蝗与草原蝗虫的频繁发生还会延续。为此建议:针对中国蝗灾发生的多样性、严重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等特点,运用系统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的观点、方法,采取“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学治理对策,争取对蝗灾的可持续控制。